时间: 2024-12-18 09:45:41 雅安日报
农行雅安分行工作人员深入小微企业,精准了解其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是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今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此举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探索、新路径。
自该工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农业银行雅安分行(以下简称:农行雅安分行)高度重视,靠前行动、主动作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的难题,多措并举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截至目前,该行已为小微企业客户累计投放贷款4.05亿元,政策惠及客户达500余户。
强化组织保障
整合资源增添动能
为落地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农行雅安分行强化组织领导,第一时间召开专班会,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并纳入“一把手”工程,调动辖内的县(区)支行全力推进落实该项工作。此外,全面对接各级政府专班组,坚持主动融入、积极推进,快速搭建起“金融+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高效服务机制。
同时,农行雅安分行根据监管部署、农行四川省分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符合雅安情况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行动方案。方案从工作目标、组织架构、流程优化、客户对接、监测跟进等方面细化了具体举措,提出了可操作、可落地的工作指引。农行雅安分行将指导辖区内的分支行、县(区)支行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早落地、快见效,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展现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
走千企访万户
信贷资金精准“滴灌”
“快速”“直达”是此次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突出特点。“农行这个产品太及时了,仅两天时间,47万元的贷款资金就到账了,这下我可以放心干了。”谈到不久前的一次贷款经历,荥经县某休闲农庄负责人胡先生说。
胡先生说,农庄因经营需要,计划扩大规模,但资金问题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农行荥经县支行了解到该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深入了解农庄融资需求和经营状况,并结合实际为他量身定制“惠农e贷-乡旅贷”金融方案,从收集资料、审批到贷款发放,仅用了两天时间。
“这个产品真是好,不仅额度高、审批简便,而且利率优惠,有效降低了我的融资成本。”胡先生表示,有了这笔资金农庄后续的扩大经营也有了保障,还能为乡村农旅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做到金融支持及时、精准、有效,农行雅安分行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围绕“两张清单”,组织“青年突击队”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及融资需求,并结合“惠农贷”“微捷贷”“商户贷”等各类线上线下融资产品,推行“一行一策、一地一策”,为企业设计和提供恰当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方案。
同时,农行雅安分行联合市政府专班,共同开展摸排走访,汇总梳理客户清单,协助开展推荐清单拟定工作,确保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推荐清单”上的小微企业,强化信贷资源保障,实现快对接、快审批、快放款,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积极满足无还本续贷需求。以金融资源的精准投入,助力解决经营实际困难,有效激发小微企业发展动能,增强发展信心。
优化金融服务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为提升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能力,农行雅安分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专题培训,及时对续贷政策、产品创新运用等重点业务进行宣讲,提升基层客户经理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产品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类型精准发力,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主等均可匹配线上、线下等多类型产品,有效帮助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解决日常资金周转难题,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市场活力。
当前,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稳预期、稳信心、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工作机制搭建的平台,能省掉中间环节,节省小微企业贷款时的中介费、担保费等各项费用。此外,还能节约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农行雅安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继续加强专班走访企业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加强适配性产品的创新推广,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小微企业提供“不止于信贷”的综合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全面发展。
小微企业活则就业旺、经济兴。下一步,农行雅安分行将深入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深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不断提升走访质效,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政策精准落地,全力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助力雅安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蒋阳阳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4-12-18 09:45:41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