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7 09:34:42 雅安日报
我市银行工作人员向市民普及支付便利化政策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意见》印发后,我市积极响应,出台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加强跨部门协作、制定特色优化支付服务等措施,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移动支付便利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现金使用环境明显优化。
围绕重点任务靶向发力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发布《外籍来雅人员支付操作指南》,详细介绍外籍来雅人员各类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同时,积极指导银行、支付机构针对性加大资源投入,与市级部门共同划定23个重点景区、141户重点商户、8家重点酒店,组织银行、支付机构为商户上门配置设备,并指定银行网点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确保重点景区支付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市金融、文旅、商务、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科学合理划定重点商户,围绕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优化账户服务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优化支付服务。
“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支付服务主体等形成合力。”我市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我市出台实施方案,给出了优化支付服务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相关措施落实。
持续开展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为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我市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支付便利化措施。部分银行网点建立了老年客户、外籍来华客户零钞兑换等“绿色通道”。同时,银行柜面、智能终端、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等多种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可供客户灵活选择,外卡取现功能“应开尽开”,优化外卡取现服务的标识布放,通过多样化支付服务渠道,营造安全便利的支付环境。
目前,在银行卡受理方面,我市首批141户重点商户外卡受理拓展任务正在稳步推进,全市可受理外卡支付商户为120余户。在移动支付方面,支付宝、微信等可绑定外卡进行扫码支付,并覆盖全市绝大多数商户。
以“提升支付便利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市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一系列“优化支付服务”宣传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渠道,常态化开展支付服务宣传推广,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认知度。
近期,工行雅安分行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外籍学生开展了支付安全及便利化相关宣传活动。银行工作人员从外籍学生在雅吃、住、行等实际支付场景出发,结合支付便利化宣传视频,详细介绍了境外来川人员支付指南,并就银行卡支付、现金支付、移动支付、电子钱包支付、数字人民币支付等五类主要便利化支付方式和办理流程进行讲解,对外籍人员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简便流程进行宣传,为现场外籍学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政策盛宴”。
提升重点群体支付体验
当下,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在利企便民、活跃交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老年人、外籍来雅人员等群体支付偏好不同,存在对移动支付不习惯、不适应等问题,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对此,我市各银行机构制定具体措施,提升重点群体支付便利性。
例如,设立面向老年人、外籍来雅人员等群体的现金服务直达“绿色通道”或“服务专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灵活采取上门服务、远程视频等安全、便利的方式办理相关账户业务;优化“外卡内绑”移动支付产品用户端操作流程、支付限额和场景管理,满足外籍来雅人员支付需求;按需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零钞兑换服务。
此外,在银行卡使用方面,我市持续改善使用环境,支持公共事业缴费、医疗等便民服务场景使用银行卡支付;在银行服务方面,推动银行网点服务适老化改造,合理保留人工现金柜台,建立老年人支付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在现金服务方面,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保障现金支付,做好零钱备付,保证各类民生场景现金支付畅通。
为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通过加强小面额现金供应,缓解现金找零难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窗口、自助现金机具保持合理规模,积极提供适老化现金服务。针对出租车、个体工商户等“找零难”问题,鼓励设计制作标准化、定制化“零钱包”。同时,外籍来雅人员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满足。
接下来,我市将积极利用数字化要素拓展应用场景,持续改善外籍来雅人员在“衣食住行”等场景的支付体验,同时提升外币兑换和现金服务水平,提供多语言服务,升级账户服务流程,提高重点地区、重要网点、重点环节的支付效率,不断优化外商在雅投资兴业的服务保障。
记者 蒋阳阳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4-07-17 09:34:42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